“潘旭华现象”
编者按 对武义县柳城镇的潘旭华而言,种种“不可能”集于一身,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能”,他的成果领跑世界精密机床的核心研发。他的科研故事能否成为求解“钱学森之问”的钥匙?新年伊始,我们关注一位草根科学家成长的土壤、态度与方法。
国家863项目为何给了一个“三无人员”?
一位个体户怎么会有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
又是什么让一个千万富翁倾尽家财做科研?
三问“潘旭华现象”
本报记者 王婷
通讯员 陈仁伟 王小民
31年前,中专毕业的潘旭华被分配到金华柳城镇上的武义县机引犁耙厂,16岁的他以为自己会和农具打一辈子交道。
31年后,他却主持完成了国家“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科研成果击败了英国、日本的同类机床,成为世界之“最”,这时的他已被浙师大破例特聘为教授。
一个自嘲“连县城都没去过几次”的“乡下人”,为什么能领跑世界精密机床的核心研发?
带着疑问,我们走近科学人潘旭华,看到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光明前景,也触摸到了我国科研人才培养中的种种无奈。
好似天方夜谭,却为偶然中的必然。
向梦想发起冲锋的号角,永无停息。
特殊跑道
大专院校挤破头都难拿到的国家863项目,为何给了一个“三无人员”?
一个月前,一场世界最高精度磨床的擂台赛,在上虞春晖集团的厂房里进行着。
在场专家都觉得,这会是一场很悲壮却没有悬念的比拼:英国、日本的先进机床精致得像一台豪华轿车;潘旭华领衔研发的本土机床简陋得更像一台拖拉机。
然而,在时间、速度对等的情况下,相同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本土机床优于国外最先进同类机床。
一锤定音,“土机床”战胜了“洋机床”,潘旭华研制成功世界最高水平的随动磨削机床!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约是8微米左右,潘旭华的机床重复定位精度达到了0.6微米,相当于每次用一台起重机操作穿针眼,居然百发百中。
这意味着,今后汽车发动机等产品都可以用上物美价廉的国产货,精准度还可以超越洋货。
奇迹诞生的背后,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国家“863计划”史无前例地选择了一个“三无人员”,承担了科技部最迫切想解决的“汽车曲轴随动磨削机床及其相关工艺”项目。这个“三无人员”就是潘旭华,那场擂台赛就是这个项目的最终鉴定会。
“三无”是指无大专以上学历、无任何职称、无正式立项项目研究经历,这些对科研人才要求的“硬杠杠”,潘旭华一个都没有。
在863项目网上系统申请填报项目时,潘旭华的学历、职称等都不符合严苛的申报条件,许多表格没法填,科技部专门为他更改了网络填报系统。
虽然争论纷纷,科技部却拍板把863项目给了他。这种信任源于何处?与上海机床检测中心和国家机床检测中心的两份检测报告有关,报告记录了潘旭华发明的液体静压导轨的测试结果。
当看到报告中那一组国际领先的关键测试数据,科技部的内行人大吃一惊。高新技术产业化司司长冯记春、副司长戴国强当即决定,会一会这位“奇才”,因为数据显示,当时的潘旭华已经解决了磨床加工精度的基础问题,这是国内尚未被攻破的难关。
会面后的第10天,科技部就派专家实地调研,可是第一、第二批专家都“抗拒”了科技部的“荒唐”指令,因为没人相信,在浙江偏僻小镇里的一个中专毕业生,能搞定高校和科研机构几十年都没研发出来的机床工艺?
一种害怕失败的思维,使人们更愿意追捧成功的教授、科学家,而不会去选择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直到科技部“死命令”下来后的40多天,第三批专家才来到了浙江。
看完产品后,所有的人都沉默不语。“全中国只有他造出了世界领先水平的机床!”专家组组长、北京第二机床厂总工程师陈耀昌这样评价。
就这样,科技部认定他能承担863项目!别的863项目从提出、论证、答辩到审批立项最起码要两年,而潘旭华获得的863特批文件的过程,前后用了不到半年。
在民间,像潘旭华这样的“大飞机”并不少,但很多人不仅怀疑他们的飞行能力,而且经常抱着看笑话的心态说:“你飞给我看啊!”却忘记为他们“修建跑道”。
这一次,科技部修起了一条特殊跑道,等待着“大飞机”的自由翱翔。因为有一种希望在其中:加快科技创新、振兴民族工业!
反常思维
手下只有农民工和下岗工人的个体户,怎么会有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
也许没人相信,潘旭华的“研发团队”就他一人,而配合他制造出世界先进机床的工人则是柳城镇一批三四十岁的农民工和下岗工人。
有一幕或许能说明点问题。潘旭华为学生讲解自己研发的机床原理,只花了短短5分钟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图,台下的人全部发出惊叹声,紧接着是掌声,他们大呼“这是一次革命”!因为他们看到了教科书上从未出现过的方法。
同样,在看完潘旭华研制的液体静压导轨后,就有专家直言:“关于静压导轨的大学教科书要重写!”
我们的教育习惯于“从众”,热衷于大家的想法是否认同。而很多时候,创新恰恰是小众的思维,属于少数派。
没有大学教育背景的潘旭华最不喜欢“从众”,他经常反思维行事,别人从简单的开始做,他偏从最难的开始做。因为根本没接触过教科书,他常常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方法。
当年在犁耙厂时,潘旭华就是最年轻的技术骨干,被同事誉为“能解决任何技术难题的怪才”,他发明了特别适合南方水田耕作、省时省力的耕耙犁,仅花了两周时间就成功设计出易于山区水田耕作的圆盘犁。
犁耙厂后来解散了,潘旭华那时已经凭着聪明的脑袋办起了3家工厂,仅用不到两万元资金就制造了市值五六十万元的螺旋伞齿轮铣齿机,他创办的南方齿轮厂是柳城最知名的企业。
“科技研发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出错、让自己能力提升的过程。”潘旭华认为,自己的优势也许只是比别人多想100种方法,有些想法是很荒谬的,但绝不是胡思乱想,要不断尝试,实践出真知。
不同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潘旭华这名“个体户”什么事都说干就干,无需走程序,效率特别高。
一天,他发现从江苏常州买来的电机有问题,当天中午就驾车赶赴常州,更换后连夜赶回武义,第二天,新的电机就投入使用了。
潘旭华的研发从来不用图纸,只在脑海里建构模型。通常,会在草稿本、小题板甚至车间地面上画一些草图,把自己的意图告诉工人后,就让他们按他的想法去生产。这些看似简单粗糙的做法,很多专家也许不屑一顾,但却极大地提高了研发的效率和执行力。
“我的团队没有多余的人,只有放在什么合适位置发挥更好作用的人。”潘旭华的28名员工就是最合适的“零部件”,他们被组成了一台“高效随动的机器”。
心怀梦想
是什么让有千万资产的老板倾其所有做科研,不惜沦为“负翁”?
在接下863项目之前,潘旭华有3个厂,是一个拥有数千万资产的小老板。
完成863项目后,潘旭华从千万富翁变成千万“负翁”,还得了甲状腺癌。
很多人说他傻:科研型的老板少见,为科研敢于倾尽家财的老板压根就没见过。
但了解他的人说:不!梦想因行动成真,潘旭华是心怀梦想的人。
在生产实践中,潘旭华发现国产的精密机床根本无法与国外的竞争,这是诱使他投入科研的初始原因。
而在接下863项目、拜访专家教授后,他更是震惊:真没想到我们的机床工业落后到如此地步。
于是,为振兴民族工业的梦想而来,一切的付出,都与自身利益无关。
“科技部过去都是直接从教授、博士中挑选人才,授予项目,现在要尝试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你就是第一人!”科技部冯记春的话,更让潘旭华下定了决心。
国家既然把沉甸甸的责任交给自己,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为“民族工业和国家大义去拼”,即使倾家荡产、碰得头破血流也值。
自从接下863项目,工人詹为群经常在凌晨两三点接到潘旭华的电话,“他会给我讲解正在攻克的技术难题和机床设计的下一步思路。”詹为群知道,潘旭华的这些灵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来自日思夜想。
浙师大俞红祥博士给潘旭华做了3年助手,他回忆说:“研发中,往往一个零件就是几十万元的投入,只要科研需要,潘旭华花钱购买这些零件眼睛都不眨一下。但他自己的生活却能省就省,常常吃泡面,用的还是200元的手机。”
潘旭华的女儿说,父亲有点像乔布斯,做事专注起来近乎痴狂,“家里有一个‘密室’,全是机器零部件和图纸,他经常躲在里面,很长时间不出来。”
科研是一个需要不断尝试、出错、纠正、定位的过程,这种“试错”的代价需要大量的投入。为了完成 863项目,潘旭华先后卖掉了两个工厂,只留下一个进行研发。他把卖厂得来的5000多万元资金全部投到正在研发的项目,还背了上千万元的债。
2012年6月,潘旭华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癌,而做完肿瘤切除手术刚满10天,他又奔波在科研路上,“这点病不算什么,项目完成就好。”
或许,正是这种执着、痴狂、自信和责任,这种强烈的使命感激发出的精神状态,成就了潘旭华。
梦想在放飞如果有朝一天,我们写就一部振兴民族工业的壮丽史诗,希望“潘旭华”们的努力,能成为史诗中令人动容的一章。
思考
读潘旭华的事迹,对他钦佩不已的同时,也时时让人为他捏一把汗;他遇到不少挫折、困难--为他设置障碍的人,也遇到不少伯乐和古道热肠的好心人,令人唏嘘。感慨之余,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想想,竟有不能已于言者。
假如潘旭华没有上中专,会怎么样;假如他没有上小学、中学,又会怎么样。答案几乎可以肯定,那就是没有潘旭华这个人才了,因为缺乏成才最基本的条件。由此,我想到,人才培养必须首先普及基础教育,让每一粒种子都有成长发芽的机会。如果我们把尚待成才的人比成种子,那么基础教育就是成才的土壤,且不管这土壤肥沃还是贫瘠,土壤应当覆盖所有的种子,无一例外--这被“例外”的一个实际上就有可能是个大人才。当然,即使不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我们也有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的义务。总之,土壤的覆盖率愈高,能够成为人才的人也就一定愈多。
从教育本身思考,我们的教育必须首先聚焦于人,然后才有人才可言。否则,如果只是盯住所谓人才,那么人才就几乎无从谈起。何以故?因为在人才成才之前,谁都难以断然肯定某人日后是否一定能够成才。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这本来就是教育的原则。我们的学校、教师,如果眼里只有人才,若非所谓人才,就弃若敝屣,那么所弃者中,就可能有人才。被誉为当下中国青年大学生和创业者的“心灵导师”、“精神领袖”的俞敏洪曾说,自己从小学起成绩一直不怎么样,高考两年都没考上,那么在很多人眼里,他根本就不可能是人才的苗子。有一位当代著名作家,读中学时由于爱好写作,语文老师骂他道:就是全班同学都成了作家,你也别做这个梦。结果呢,全班只有他成了作家。幸运的是,这位被骂的学生有较强的抗压性,否则,我们也就没有这位作家了。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学生具有抗压性,而应当要求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珍惜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引导每一位学生按各自的禀赋走上各自不同的成才道路。
此所谓尊重、珍惜和引导,最根本的是要尊重、珍惜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但凡人才,总是和好奇心、兴趣密不可分的,潘旭华就是极为典型的一例。梁启超说,把他这个人烧成灰,最后就只剩下两个字:兴趣!兴趣就是人之为人的生趣,这样的兴趣是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的主要源泉。复旦曾录取38岁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蔡先生读博。复旦的古文字学权威学者裘锡圭教授1995年在给他的回信中说:“你对传统‘小学’真心好之,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真心好之,不计功利,刻苦潜修”这十二个字,就是蔡先生成功的全部奥秘之所在。其中“真心好之”又是基础、前提。但我们的基础教育几乎无视学生的兴趣,分数就是一切!我们的教育只有走出一切为了应试、为了分数的误区,人才才有可能大量涌现出来。
照例说,奖掖晚辈是大学教师的基本品质和起码要求,但目前似乎不太乐观。潘旭华的路走得并不顺畅,虽遇到了好几位伯乐,也曾“屡屡碰壁,被大多数人称为四处招摇撞骗的骗子”。浙江省松阳县科技局原局长徐经验对此深有体会:“他们不相信山角落里还有真正的专家!”一直力挺潘旭华的徐经验带他遍访省内相关领域及机床行业的教授、专家,没想到,这一访不仅让他们碰了一鼻子灰,还伤透了心。“这些教授和专家要么把我们拒之门外,要么嗤之以鼻,根本不信潘旭华的成果。”
潘旭华还算是幸运的,他的科研成果最终得到了认可。但我认为,他似乎不应该受到那么多的冷遇。走在成才路上的人可以不在意外行人的冷嘲热讽,但来自大学教授、专家的冷漠、否定就是极大的打击,而恰恰这种打击往往是致命性的。我以为,全国性大学应当是全国所有走在成才路上的人坚实可靠的靠山,地方性大学应当是所在地方走在成才路上的人坚实可靠的靠山,大学负有发现、鼓励、支持、帮助他们的义务和责任。走在成才路上的人如果得不到大学的理解和帮助,固然是他们的不幸,更是大学的悲哀和耻辱。
早在一千多年前,韩愈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见伯乐之重要。但我以为,我们不但要寄希望于伯乐,更要寄希望于伯乐能够发挥作用的机制,没有这种机制,就是有伯乐也不一定有千里马。
在潘旭华的艰难历程中,科技部高新司司长冯记春和副司长戴国强打破常规的果断措施可能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他们的作为让人感动;但是如果欲成才者都要他们过问才有成功的机会,他们一定忙不过来,因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必得从根本上改善人才培养的大环境,全社会都要以尊重人才,珍惜人才为己任,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应当人人争当伯乐。对于可能成为人才的种子来说,这种社会风尚就是阳光、空气和水,不可或缺。(来源:光明日报) |